你有没有注意到,最近在超市里,那位戴着礼帽、笑得咧嘴露出一排白牙的“黑人牙膏”好像消失了?
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叫“好来”的品牌,包装依旧是那位熟悉的绅士模样,不过名字完全变了。很多人刚开始还以为是新牌子,细看几眼才发现,原来是“老朋友”换了个名。
这可不是它头一次改名字,不过可以说是最彻底的一次了,连中文名都换了个新样子。
一场命案,掀翻了一个牙膏品牌
2020年5月,在美国明尼苏达州爆出一起警察滥用职权事件,一位叫弗洛伊德的黑人男子被压在地上,最终不幸丧命。
这段视频迅速在网络上传开,瞬间激起了全美民众对种族歧视的强烈愤慨。
“黑人的命也是命”运动风潮迅速蔓延到各行各业,大家纷纷开始留意那些平时觉得“无关痛痒”的歧视象征,就连一款远在中国的牙膏也被牵扯进来,引发讨论。
“黑人牙膏”的英文名叫“Darkie”,直译就是“黑家伙”,这个名字带有明显的贬义色彩,再加上包装上的那个脸被涂黑、咧着嘴笑的图像,在美国的环境里看起来特别刺眼。
虽然在亚洲市场默默经营了差不多一个世纪,平平稳稳,但这回它遇上了麻烦。
因为网友的反对声和舆论的不断扩大,品牌方只得赶紧出来澄清回应一把。
到了2021年年底,“黑人牙膏”宣布改名叫“好来牙膏”,英文名字也从“Darkie”换成了“Darlie”,那个被涂黑的脸,也换成了更加真实的黑人形象。
这已经不是它第一次因为种族问题换名字了,早在1985年,被高露洁收购了一部分股份之后,英文名字就改过一次,不过这次连中文名都没能留住。
或许有人还不知道,“黑人牙膏”实际上算是个真实存在的老国货。
1933年,宁波的严伯林和严中立兄弟俩在上海办起了“好来集团”,推出了一款强调“牙齿美白”的牙膏。那年头,国内牙膏产品还挺稀罕的,这俩兄弟脑子一转,干脆用“黑人”当品牌名,借着深色皮肤和雪白牙齿形成鲜明对比,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他们还在包装上绘制了一个脸涂黑、戴礼帽的角色形象,这样一来,视觉上的印象就更深刻了。
牙膏里面自带的清新薄荷香气,很快就在国内火起来,接着又热销到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地区,成了一线品牌。
那会儿的严氏兄弟大概没想到,这个“反差萌”的点子,经过几十年后,竟变成了品牌走向国际市场时的一道难题。
两次改名
1985年,美国高露洁盯上了“黑人牙膏”在亚洲的市场潜力,一口气买下了好来集团一半的股份。
买下来之后,高露洁发现“Darkie”这个名字在欧美市场可能不太合适,可能会惹出一些争议,所以他们就把英文名改成了“Darlie”,形象也稍微调整,变成一个看起来更有绅士范的黑人男士。不过在亚洲,这个牙膏依然叫“黑人牙膏”这个中文名。
这么一来,国内的消费者都还在用“黑人牙膏”,很少有人知道它其实早就变成了一个合资品牌。
2020年发生的弗洛伊德事件,让“黑人牙膏”又一次站到了舆论的中心。
这次,舆论的压力比以前更大,品牌方面毫不犹豫,马上开启了“品牌焕新计划”,把中文名字也改成“好来”,寓意“美好源自笑容”。
改成这个名字后,销量确实有段时间出现了下滑,许多老顾客站在货架前犹豫不决:“好来?难不成是山寨版的黑人牙膏?”
还好,产品没换,味道还是那样,那戴礼帽的Logo也依然在。
逐渐地,消费者开始接受这次的改头换面,三年之后,“好来牙膏”竟然悄然登上了美白牙膏销售排行榜的第二位。
一个名字对品牌有多重要?看看这些例子:
麦当劳换成“金拱门”这名字,网络上不少人在调侃,然而这都挡不住大家继续吃汉堡的心情呀。
当宝马刚到中国那会儿,叫“巴依尔”,后来改成“宝马”之后,市场才真正开始火起来。
曾经,可口可乐试图推出“新可口可乐”,没想到引来消费者的强烈反对,最终还是把它变成了原来的味道。
由此可见,名字确实关键,但真正让人心动的,还是产品质量和消费者的信任感。
“好来”这名字是有点将就,不过它在产品系列和品牌打造上可一点没偷懒,不仅推出了电动牙刷、漱口水、牙线这些配套品,还跟茶饮和游戏开了跨界联名,活跃得很,稳稳地霸占年轻人的眼球。
公益方面也没忘记,捐款助学、支援抗疫,带来了不少好感和认可。
结语
今天走进超市,依旧能看见那个戴礼帽、笑容满面的绅士站在牙膏包装上,只不过,下面的名字从“黑人”变成了“好来”。
有人觉得,这反映了在全球化背景下,土生土长的品牌难免有点无奈;也有人觉得,这反映出品牌适应潮流、不断创新的聪明之举。
不过大多数消费者可能并不在意换了名字,只要刷牙的时候那股熟悉的清凉感还在,那口白牙的保证还没变,它依旧是我们心里那个牙膏。
一个名字没了,不代表这个品牌完了,只要产品站牢了脚跟,就算换了个装扮,还有人会认得它。
人人顺配资-人人顺配资官网-专业配资公司-广东配资炒股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