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网络文化成果评价认定涉及高校教育教学管理各领域,贯穿于整个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在实施中,要做到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系统集成、协同推进,彰显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时代价值
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事关教育强国成败。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是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的重要内容。近年来,高校对照《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将优秀网络成果纳入科研评价体系和各类晋升评聘工作,促进了评价机制多元化。但在规则制定与具体落地之间,仍然面临着价值认知和指标认定等问题。优秀网络文化成果评价认定涉及高校教育教学管理各领域,贯穿于整个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在实施中,要做到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系统集成、协同推进,彰显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时代价值。
一、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举措
高校在建设网络强国、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中发挥重要作用。开展优秀网络文化成果评价认定,可以推动网络思政工作创新,实现思想政治工作高质量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首先,优秀网络文化成果是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资源。高校积极有效地利用网络传播这一载体,不断拓展网络育人的空间和阵地,培育优秀网络文化成果,研究和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创新网络思政工作。其次,优秀网络文化成果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力量。高校利用好网络传播成本低、速度快、容量大、功能全、可互动、跨文化的特点,通过优秀网络文化成果开展理论解读、热点辨析、问题辩论等活动,把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意识形态领域“最大增量”,为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做出积极贡献。最后,优秀网络文化成果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评价的重要考量。201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提出要“探索建立优秀网络文章在科研成果统计、职务职称评聘方面的认定机制”。2020年,教育部等八部门发布《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教思政〔2020〕1号),进一步强调要“引导和扶持师生积极创作导向正确、内容生动、形式多样的网络文化产品。建设高校网络文化研究评价中心,推动将优秀网络文化成果纳入科研成果评价统计”。
二、对标教育评价改革的内涵要求
立体、全面、科学是教育评价改革的基本内涵。破除“五唯”痼疾、形成正确的评价理念、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完善评价制度与方式是教育评价改革的基本要求。高校优秀网络文化成果评价认定要对标教育评价改革的内涵要求,把握政治性、保证专业性、注重协同性、考虑问题性。
首先,把握政治性。推动优秀网络文化成果评价认定要始终坚持党对评价工作的全面领导,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穿始终。优秀网络文化成果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和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体现中国式现代化特色,传播党的创新理论,发挥“以文化人”重要作用。其次,保证专业性。高校优秀网络文化成果是在互联网上发布的优秀原创文章或者优秀原创文艺作品。在评价认定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科的专业要求,细分网络媒体的门类等级和优秀网络文化成果的影响因子。再次,注重协同性。教育评价改革的一大特点是系统性推进。优秀网络文化成果评价认定是“大思政”格局下高等教育改革成效的一个重要评价指标,是构建“十大”育人体系,融合推进科研育人和网络育人的重要反馈。优秀网络文化成果的呈现方式多样,归属的学科门类较多,评价的责任主体涉及多个职能部门,要以此撬动各类评价指标协同创新,健全协同机制,形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体系的有力支撑。最后,考虑问题性。调查发现,虽然不少高校出台了优秀网络文化成果认定文件,但各高校在评价认定的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对优秀网络文化成果的范围界定、影响力判断莫衷一是,具体表现在:如何建立网络文章与期刊论文之间的等效关系,如何建立网络文章与文艺作品的等效关系,如何确定网络文化成果的原创性、影响力和质量等级等。因此,要坚持问题导向,围绕成果界定指标、成果评价指标、成果认证指标、成果应用指标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难点,加大政策前端引导与后端保障的力度。
三、构建高质量评价体系的有效路径
将优秀网络文化成果纳入高校科研成果评价体系,转化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优势效能。
(一)强化组织领导
首先,高校要加强顶层设计,做到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要制定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方案,研究和探索网络育人等“十大”育人体系之间存在的互动和有机联系,进而起到纲举目张的效果。其次,出台优秀网络文化成果评价认定的实施方案,并做到与校级管理制度相关规定的有效衔接和有机协同。最后,高扬校园网络文化主旋律,培育师生对优秀网络文化成果的认可度和创作意识,提升师生的网络文化成果创作能力,形成更具包容性和开放性的教育评价观。
(二)健全认定机制
一方面,建立多元化的认定主体。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职能部门对网络文化成果进行认定和表彰,确定表彰级别、媒体级别和网络影响力的认定标准。高校人事部门把优秀网络文化成果纳入职称评审条件,细分职称类别的评价标准,加大在思政工作队伍单独评审中的应用。高校科研部门组织行业内专家评审,在理论性和学术性上做好指标体系的设计认定,切实解决好网络文章与期刊论文之间、网络文章与网络文艺作品的等效关系问题。另一方面,建立流畅的认定程序。明确申报条件和要求,提供便捷的申报渠道;组织专家评审,确保评审的公正性和专业性;将拟认定的优秀网络文化成果进行公示,并接受社会监督;对认定的优秀网络文化成果进行宣传推广,扩大影响力。
(三)完善指标体系
要从原创性判定、网络影响力、思想教育性、专业学术性四个方面建立指标体系,并在此基础上细化指标,做好权重比例计算。内容原创性判定是首要原则,对于网络文章,应设置查重率标准,做好定量评价;对于网络文化作品,可根据组织和主办部门的审核认定,做好定性评价。网络影响力评价认证要从网络文化作品刊发媒体等级、浏览量、转载量、评论数等方面制定认定标准,做好定级定量评价。思想教育性评价认证是针对优秀网络文化成果的主题思想、政治立场进行的定性评价。专业学术性评价是对学术价值、学术创新、成果效益等的定性评定。对于网络优秀文章,要把引领社会舆论、价值观念等问题的效果作为其学术价值的一种有效评估方式。
将优秀网络文化成果纳入学校科研成果统计、各类晋升评聘等工作是深化高校教育评价改革的有效之举,应通过认定评价机制的建立,不断激发高校加强优秀网络文化成果的培育,推动高校在网络文化传播和网络文化人才培养上取得新成效。
【频道来源】南方+客户端观点频道
人人顺配资-人人顺配资官网-专业配资公司-广东配资炒股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