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赵,就靠这高粱杆改的炮,真能打穿日军那一米厚的炮楼?”
冀南王家庄阵前,新炮手小李盯着土坡上的改装迫击炮,满脸怀疑。
赵章成拍了拍炮身,笃定道:
“看好了,等会儿让你见识下它的厉害!”
1942年的华北战场,日军炮楼像铁壳钉子扎满根据地,八路军迫击炮根本啃不动。
直到赵章成用高粱杆改造武器,竟让日军抱头鼠窜。
这看似简陋的“黑科技”,究竟靠什么击穿坚固工事?
01
1942年的华北战场,让八路军头疼不已。
经过三年“囚笼政策”,日军在平原上建起数千座钢筋混凝土炮楼和碉堡。
这些坚固据点像钉子般牢牢固定在土地上,切断了各根据地的联系,也成了日军扫荡八路军的重要支点。
以冀鲁豫边区为例,平均每隔五公里就有一座炮楼,交通要道两侧更密集,八路军每次攻势都被这些“铁壳”挡住去路。
问题更严重的是装备落后。
129师4万余人,重武器加起来只有两百多门火炮,多数还是缴获的旧迫击炮。
面对厚达一米、顶部有钢筋混凝土保护的炮楼,这些迫击炮的炮弹威力微弱,常常只能炸掉表层水泥,根本打不到内部。
面对困局,刘伯承师长和邓小平政委下令:
必须改进迫击炮,使其能够有效打击日军炮楼。
赵章成,129师炮兵主任,当年长征就以神准炮法闻名全军,被毛主席亲自表扬,这次也被推到前线。
迫击炮本用于曲射,怎么改成直射?
赵章成知道常规思路行不通,但军令如山,他只好尝试。
此前一些战士曾尝试拆掉底座,用榔头敲引信强行平射炮弹,结果炮弹飞行仅十几米,炸膛伤人,毫无实战价值。
赵章成总结经验,保留迫击炮主体,将炮架拆掉,用装土麻袋支撑,使炮口平放,射角控制在10度以下。
关键难题是如何将炮弹送入炮膛底部,手够不到,铁棍又易卡。
经过多次实验,他突发灵感:用高粱杆。
选择高粱杆并非偶然:华北农村随处可得,不怕耗损;
质地适中,既能推送炮弹,又不会损坏炮膛;发射时杆子会被冲击力打碎,不会跟炮弹一起飞出。
这样,赵章成成功研制出改造版迫击炮。
战士们称它“高粱炮”,官方名称是“平射82迫击炮”。
这一发明,让八路军第一次有机会正面对抗日军坚固炮楼,为反攻创造了条件。
02
1942年夏天的一个闷热下午,赵章成带着几名炮兵骨干来到后方空地,准备测试新改造的“高粱炮”。
“老赵,这东西真的管用吗?”副射手小王疑惑地看着横放在黄土麻袋上的迫击炮,旁边堆着一捆高粱杆。
“试了才知道!”赵章成一边调整角度一边回答,心里也没底。目标是200米外的土墙,高两米、厚一米,相当于日军炮楼墙体。
赵章成取来一根削尖、绑上绳子的高粱杆,小心地把炮弹推入炮膛底部。
“注意,准备发射!”他喝声未落,猛拉击针。
“轰!”炮弹呼啸而出,击穿土墙,在墙后炸出一个大洞。
几名炮兵跳起来,兴奋喊道:“成功了!”
这意味着八路军终于有了平射火炮,可以正面攻击日军炮楼。
赵章成没有放松警惕。
他发现,高粱杆长度和直径必须统一,发射后杆子会断,需要备用;射击精度也需反复练习。
他和战友把高粱杆切成1.2米、直径2厘米,顶端削尖,并在炮身上刻上简易瞄准刻度,炮手们逐渐掌握了操作方法。
1942年8月,冀南王家庄炮楼成为首次实战目标。
炮楼坐落小山包上,高15米、墙厚1.5米,驻守30余名日伪军,八路军过去只能靠夜袭或手榴弹,伤亡大且效果有限。
傍晚,赵章成带小组悄悄靠近300米外的土坡,架设高粱炮,瞄准机枪射孔。
新炮手小李怀疑:“老赵,你能打进去?”
“看好了!”赵章成淡定装填炮弹,调整位置和角度,计算弹道。
“发射!”炮弹划出平直轨迹,精准钻进30厘米宽的射孔。
“轰!”炮楼内响起闷声,接着传来日军惨叫。
赵章成迅速装填第二发,命中另一射孔。半小时内,炮楼被攻克,30余名敌军死伤过半,其余被俘。
消息传回师部,刘伯承拍桌赞道:“好!这才是我们要的武器!赵章成总算没让人失望!”
赵章成仍觉得高粱杆操作麻烦,易暴露位置。
随后,他设计“拉绳式高粱炮”,射手可躲在掩体后通过绳子推炮弹,提高安全性。
1942年底,他又与黄崖洞兵工厂技术人员合作,改进为“拉动式平射迫击炮”,
彻底抛弃高粱杆,采用机械装置推动和击发炮弹,射速更快、精度更高。
03
很多人好奇,为什么八路军这个看似简陋的“土办法”,让装备精良的日军如此头疼。
关键在于技术差异。
1940年代的迫击炮已较成熟,但设计都是曲射——炮弹沿抛物线从上往下攻击。
面对厚实水泥工事,这种方式冲击力有限,难以穿透坚固墙体。
赵章成的“高粱炮”将曲射改为直射,炮弹几乎水平飞行,撞击力更强,
能够瞄准敌人工事薄弱环节,如射孔和门窗。
更重要的是,直射可以瞄准敌人工事的薄弱环节,而这些地方恰恰是曲射炮弹无法攻击的。
而敌人工事的薄弱环节一般就是……
敌人工事的薄弱环节一般就是射击孔、通风口以及门窗位置。
这些地方为了满足基本的作战和生活需求,不可能像整体墙体那样建造得无比厚实坚固。
以往八路军面对日军炮楼,只能眼睁睁看着这些“铁疙瘩”横在眼前,
即便用迫击炮进行曲射攻击,炮弹砸在炮楼顶部或者侧面厚实的墙体上,
最多也就是炸出一些浅坑,对内部敌人的杀伤效果微乎其微。
而“高粱炮”的出现,彻底改变了这一局面。
当第一发经过精心调试的炮弹从“高粱炮”中呼啸而出,
以近乎水平的轨迹直直冲向日军炮楼的射击孔时,炮楼内的日军瞬间陷入了混乱。
原本他们以为凭借着坚固的炮楼,八路军根本无法对他们造成实质性的威胁,
依旧像往常一样在炮楼内悠闲地休息、聊天或者擦拭武器。
然而,这突如其来的炮弹如同死神的镰刀,精准地钻进射击孔,在狭小封闭的炮楼内部爆炸。
巨大的冲击力伴随着四散的弹片,瞬间将周围的日军炸得血肉横飞。
那些侥幸没有被直接命中的日军,也被这突如其来的爆炸吓得魂飞魄散,四处奔逃,试图寻找相对安全的地方躲避。
随着赵章成一声令下,第二发、第三发炮弹接连不断地发射出去,每一发都像是长了眼睛一样,准确地命中炮楼的其他薄弱部位。
有的炮弹击中了通风口,堵塞了炮楼内的空气流通,使得里面的日军被浓烈的硝烟和血腥味呛得喘不过气来;
有的则命中了门窗,将门窗炸得粉碎,使得炮楼失去了基本的防御屏障,
八路军战士们可以更近距离地观察炮楼内的情况,为后续的进攻做好准备。
04
在“高粱炮”的猛烈攻击下,原本看似坚不可摧的日军炮楼,很快就变得千疮百孔。
炮楼内的日军伤亡惨重,活着的人也失去了继续抵抗的勇气。
他们惊恐地看着周围不断爆炸的炮弹,听着战友们的惨叫,心理防线彻底崩溃。
一些日军试图组织反击,但在八路军“高粱炮”的强大火力压制下,根本无法抬起头来。
他们的机枪刚一露头,就会被“高粱炮”精准地命中,机枪手当场被炸死,机枪也被炸得扭曲变形,成了一堆废铁。
经过半小时的激烈战斗,冀南王家庄炮楼终于被八路军成功攻克。
当八路军战士们冲进炮楼时,眼前的景象让他们既感到解气又有些不忍直视。
炮楼内横七竖八地躺着日军的尸体,有的被炸得肢体残缺,有的则被弹片划得血肉模糊。
幸存的日军士兵们一个个面如土色,眼神中充满了恐惧和绝望,他们乖乖地放下武器,举手投降。
这次战斗的胜利,让“高粱炮”的名声迅速在八路军各部队中传开。
其他部队纷纷派人前来向赵章成学习“高粱炮”的改造和使用方法。
赵章成毫不保留地将自己的经验和技术传授给大家,他还亲自到各个部队进行指导,帮助战士们尽快掌握这一新型武器的使用技巧。
在他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的八路军部队装备上了“高粱炮”,在对日作战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随着“高粱炮”在战场上的广泛应用,日军也逐渐意识到了这种新型武器的威胁。
他们开始对炮楼的设计进行改进,试图增强炮楼的防御能力,以抵御“高粱炮”的攻击。
他们在炮楼的射击孔周围加装了厚厚的钢板,在通风口和门窗位置设置了多层防护网,还在炮楼内部增加了更多的支撑结构,以提高炮楼的整体稳定性。
然而,这些改进措施在赵章成和他的战友们面前,并没有起到太大的作用。
赵章成带领着炮兵骨干们不断研究日军炮楼的新变化,对“高粱炮”进行进一步的改进和优化。
他们根据日军炮楼防护钢板的位置和角度,调整炮弹的发射角度和力度,使得炮弹能够更准确地命中钢板的薄弱部位,将其击穿。
对于日军设置的防护网,他们则发明了一种特制的炮弹,这种炮弹在爆炸时会产生强大的冲击力,能够将防护网撕开一个大口子,为后续的攻击创造条件。
同时,八路军还采用了灵活多变的战术,与“高粱炮”相互配合。
在攻击日军炮楼时,他们先派出小股部队对炮楼进行佯攻,吸引日军的注意力,然后利用“高粱炮”对炮楼的关键部位进行集中攻击。
当“高粱炮”成功打开突破口后,主力部队迅速发起冲锋,一举攻克炮楼。
这种战术的运用,使得八路军在战斗中能够充分发挥“高粱炮”的优势,最大限度地减少自身伤亡,提高战斗效率。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高粱炮”成为了八路军打击日军的重要武器之一。
它伴随着八路军战士们转战华北各地,在无数次的战斗中立下了赫赫战功。
无论是在平原地区还是在山区,“高粱炮”都能发挥出其独特的威力。
它不仅有效地打击了日军的炮楼和碉堡,破坏了日军的交通线和通讯设施,
还极大地鼓舞了八路军战士们的士气,增强了他们战胜日军的信心。
而赵章成也因为他的杰出贡献,成为了八路军中备受尊敬的炮兵专家。
他并没有满足于现有的成绩,而是继续带领着炮兵团队不断探索和创新。
他与黄崖洞兵工厂的技术人员密切合作,将“高粱炮”不断升级改进,最终研制出了更加先进的
“拉动式平射迫击炮”。
这种新型迫击炮彻底抛弃了高粱杆,采用机械装置推动和击发炮弹,
射速更快、精度更高,为八路军的炮兵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八路军凭借着智慧和勇气,
用看似简陋的“高粱杆”改造出了威力强大的武器,让装备精良的日军也为之胆寒。
这一段历史充分展示了中国人民在艰苦卓绝的战争环境中,不屈不挠、勇于创新的精神品质。
而这种精神,也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奋勇前行。
声明:本文为基于公开史料的历史推演作品,旨在通过合理想象为读者提供不同的历史思考角度。参考资料:[1] 《八路军战史》. 解放军出版社.[2] 《华北抗日根据地史》.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3] 《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武器装备研究》. 军事科学出版社.
人人顺配资-人人顺配资官网-专业配资公司-广东配资炒股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